早年
编辑
阿图尔·施纳贝尔出生于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别尔斯科(今属波兰)的一个犹太家庭。父亲伊西多·施纳贝尔(Isidor Schnabel)是一位纺织品经销商,母亲名叫欧内丝汀(Ernestine Taube),阿图尔·施纳贝尔是家中的幼子,另有两个姐姐,1884年全家迁至维也纳。
施纳贝尔在四岁时主动要求学习钢琴,并且很快表现出惊人的天赋。六岁时师从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汉斯·施密特(德语:Hans Schmidt (Musiker))教授,九岁成为波兰钢琴家莱谢蒂茨基的学生,后跟随勃拉姆斯的助手曼迪切夫斯基(英语:Eusebius Mandyczewski)学习乐理和作曲。1897年,施纳贝尔在维也纳的贝森朵夫音乐厅(德语:Bösendorfersaal)举办了首场正式音乐会,同年还到布达佩斯、布拉格和布尔诺等地演出。
柏林
编辑
1898年施纳贝尔移居柏林,在贝希斯坦音乐厅(Bechstein-Saal)举办了移居后的首次音乐会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施纳贝尔依然举办巡回演出,访问了美国、俄国和英国。和指挥家尼基施及柏林爱乐合作的音乐会令施纳贝尔声名鹊起,同时他也参与室内乐,结识了后来的妻子,女低音特雷塞·贝尔(英语:Therese Schnabel)(Therese Behr)。
施纳贝尔和阿尔弗雷德·卫登堡、安通·赫京(英语:Anton Hekking)、卡尔·弗莱什、胡戈·贝克尔(英语:Hugo Becker)等人先后三次组建了三重奏乐团,和布罗尼斯瓦夫·胡贝尔曼(英语:Bronisław Huberman)、保罗·欣德米特、格雷戈尔·毕亚第高斯基组建了一个四重奏,和他一起登台演出的著名音乐家还有西格提·约瑟夫、帕布罗·卡萨尔斯、皮耶·傅尼葉,指挥家威廉·富特文格勒、布鲁诺·瓦尔特、奥托·克伦佩勒、乔治·塞尔、威廉·门格尔贝格、阿德里安·博尔特等等。
施纳贝尔1925年至1931年间在柏林艺术大学授课,他指导过许多学生,例如阿兰·布什(英语:Alan Bush)、克利福德·柯曾、莱昂·弗莱舍(英语:Leon Fleischer)、迪努·李帕蒂、莉莉·克劳斯(英语:Lili Kraus)、瓦迪斯瓦夫·史匹曼等等[2]。
晚年
编辑
1933年纳粹掌权后,施纳贝尔携家人移居英国。1933至1939年间的夏季,施纳贝尔在意大利科莫湖畔的特雷梅佐开办钢琴大师课,其妻则教人演唱,昔日的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席蒙·戈德堡也在此地教授小提琴。1939年,施纳贝尔移民美国,在密歇根大学担任教师,1944年获得美国国籍。
施纳贝尔的母亲欧内丝汀在德奥合并之后一直留在维也纳,1942年8月被纳粹逮捕至特雷津集中营,两个月后逝世。二战结束后,施纳贝尔搬回欧洲,奔波在大西洋两岸举办音乐会,但再也没到过德国或奥地利。同时施纳贝尔也创作音乐并录制唱片,尽管他并不是很喜欢录音过程。1951年,施纳贝尔逝世于瑞士施维茨州。
2024 年 1 月的家族墳墓。
施納貝爾在同名州首府施維茲的墓園找到了他的最後安息之地。 墳墓中還埋葬著他的妻子特蕾莎(Therese, née Behr)(1876-1959 年),也是一位音樂家;他們的兒子卡爾·烏爾里希(Karl Ulrich)(1909-2001 年),也是一位鋼琴家;以及他的妻子海倫(Helen, née Fogel)(1911-1911 年)安葬於美國的鋼琴家克勞德·阿蘭·莫蒂爾(Claude Alain Mottier, 1974 年) 和她的孫子克勞德·阿蘭·莫蒂爾(Claude Alain Mottier, 1972-2002)。 2006年,施維茨市政府宣布該家族墳墓為紀念碑,這意味著它受到永久保護,不會被遺棄。[3]